?
由于黃梅戲展開構成的歷史較短,從鄉間草臺到登上正軌舞臺也僅六十余年,自1949年后黃梅戲才開端吸收自創兄弟劇種特別是京劇的一些優點,不時豐厚本劇種的缺乏。但鑒于黃梅戲是直接來源安徽、湖北、江西三省接壤之處的鄉村,初期的觀賞對象就是農民,雖在之后逐漸走進城市,但觀賞對象還是一些普通民眾,因而它的身上總是保管著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,它的演唱和扮演不時堅持著鄉間文化戰爭民文化的藝術傾向,外國友人曾贊譽黃梅戲是中國的鄉村音樂。
這和后來演化為宮廷藝術,被國人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在扮演作風上就構成了不同的審美取向。京劇——高雅、標準化,黃梅戲——粗淺、生活化。例如:同是反映帝王生活的宮廷戲,京劇扮演常常偏重于表現皇家的氣勢,一舉手一投足讓人感遭到皇帝的威嚴,顯現出皇族的高尚。而黃梅戲的《女駙馬》,固然劇中呈現的也是皇帝、公主、大臣,他們的著裝也是蟒袍玉帶,但他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和他們的互相行動中,表現出的卻是普通人家的那種兒女情、父子愛。
中國戲曲的藝術規范是“戲不離技,技不離戲”,戲曲演員需求鍛煉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四項根本功,黃梅戲演員也不例外,也要承受程式化的鍛煉,但在細致的舞臺扮演中應“不演行當演人物”,做到“身段鑲嵌鑼鼓里、情感表現程式中”。巧妙合理地運用程式動作,采取接地氣、生活化的表現方式是黃梅戲多年以來構成的扮演作風。